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无码在线观看|国产日韩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我國將建立三級碳排放計量服務支撐體係 | “十四五”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規劃

2022-10-15 10:49:44 admin

 

導言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十四五”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首次明確提出建立三級碳排放計量服務支撐體係。

 

《規劃》在綠色低碳與節能環保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方麵,提出要完善各級碳計量服務體係,建立碳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全覆蓋溯源體係,支持建立省市縣三級碳排放計量服務支撐體係。在夯實碳達峰碳中和市場監管技術基礎方麵,提出加快研究建立碳達峰碳中和計量體係,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管理,健全碳達峰碳中和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係。

 

中央碳達峰碳中和領導小組谘詢專家彭應登表示,此次明確省市縣三級碳排放計量服務支撐體係,本質上是為進一步實現碳核算精細化、全麵化。“省市縣三級能源排放計量服務其實早已實施,但省市縣三級碳排放計量服務卻是第一次在政策文件中明確。此前,碳排放計量服務一般涉及省級、市級層麵,縣級層麵開展碳排放計量工作較少。此次明確省市縣三級碳排放計量服務支撐體係,可以調動縣級碳計量、核算、監管資源,推進各地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能源計量審查,實現省市縣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全覆蓋,進一步提高碳計量、核算精準度。”

 

記者了解到,碳排放計量是碳核算、監管體係最核心、最基礎的工作。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我國數據采集儀表種類繁多、品質良莠不齊、通信功能不完善,碳數據記錄、統計、計算過程中存在計算錯誤、篡改數據等風險,拉低了碳核算與監管精準度。

 

對此,彭應登建議,要建立全國統一的碳計量評價標準體係,進一步提升碳計量支撐能力,引導各地實施碳計量重點工程、引導企業實施數據管理,促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研發和應用。同時,他指出,碳排放計量不需“另起爐灶”,而是可以在傳統能源數據計量方式的基礎上延伸發展,通過引導部分重點用能單位實施能源計量數據在線采集和實時監控,進一步提高碳計量精準度。(來源:中國能源報  作者:張金夢)

 

原文:

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印發

《“十四五”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規劃》的通知

 

國家藥監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市場監管局(廳、委),總局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十四五”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規劃》已經2022年2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第3次局務會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市場監管總局

2022年3月15日

 

  附件:

 

“十四五”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規劃

 

科技是發展市場監管事業的戰略支撐,是提升市場監管效能 的內生動力,是推進市場監管現代化的有力保障。為貫徹落實黨 中央、國務院關於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和《“十四五”市場監管現  代化規劃》等有關要求,全麵深入推進市場監管科技發展,製定 本規劃。

 

第一章謀劃市場監管科技發展新篇章一、把握市場監管科技發展新態勢

 

(一)發展基礎

 

  1. 科技基礎條件建設躍上新台階。截至“十三五”末,全係 統擁有科技人員近 14 萬人,技術機構數量超過 3800 個,實驗室麵積近 1100 萬m 2,科研、檢測儀器設備 100 多萬台/套、原值超過 670 億元。擁有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 2 個、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3 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3 個,建成國家質檢中心 489 個、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 10 個、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 4 個、總局科普基地 22 個、總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15 個,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 47 個、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 35 個、國家藥監局監管科學研究基地(研究院)12 個、國家藥監局重點實驗室 117 個、其他省部級科技創新基地及平台 99 個。我國專家先後擔任國際標準化組織(ISO )主席、國際電工委員會(IE C )主席,實現國際谘詢委員會(C C )下設工作組重要職務“零的突破”,在亞太計量規劃組織(A PM P)下設 12 個技術委員會中擔任主席和候任主席數量居各成員之首。與 100 多個國家、地區、國際組織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簽訂科技戰略協 議 55 項。

     

2.科技投入和產出實現新突破。“十三五”期間,全係統共 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近 500 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次設立“國家質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和應用”重點專項,國撥 經費 17.83 億元,聚焦產業轉型升級、保障民生、培育國際競爭優勢等方麵,係統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和產業共性的國家質量基 礎設施(N Q I)技術攻關,確立了 N Q I在國家科技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獲得國家科技獎勵 16 項,“溫度單位重大變革關鍵技術研究”和“新一代國家時間頻率基準的關 鍵技術與應用”2 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科技成果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標準化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升,為國際標準 化工作積極貢獻中國智慧,獲得國際互認的校準和測量能力(C M C )數量達到 1678 項、國際排名躍居第三,玻爾茲曼常數精確測定為國際單位製溫度單位的重新定義作出關鍵性貢獻。

 

3.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市場監管科技在促進市場

 

秩序優化、支撐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實施、助推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支持疫情防控、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中小微企業等方麵持續發力。率先接入“互聯網+監管”係統,“一網通辦”全麵推開,政務信息化建設取得長足進展。自主研製北鬥精準時間頻率傳遞計量裝置,實現了超遠距離歐亞鏈路時間傳遞,推動北鬥鏈路應用於國際標準時間計算,支撐高精度地基授時係統建設。突破寬帶千瓦級大功率電磁超聲儀器和 800℃超高溫電磁聲檢測(E M A T) 傳感器技術,有效滿足我國承壓設備領域 90% 以上高溫在線超聲測厚需求。研發的功率基標準裝置、高靈敏四極質譜儀、異頻雙波差分拉曼光譜儀等一批設備實現進口替代,激光幹涉絕對重力儀、病毒氣溶膠富集采集儀、高端電磁超聲測厚儀等一批設備實現規模化應用。積極參與相關領域國際標準製定,在埃塞俄比亞、 泰國、柬埔寨等國開展輕軌、遙感衛星、農業種植等多方麵的標準適用性研究。成功研製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用國家標準物質 25 種,提交疫情防控國際標準提案 40 多項,聯合主導新冠核酸和單抗國際計量比對,向世界共享中國經驗。推動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係,大力實施機器人、北鬥基礎產品、金融科技產品、商用密碼產品等認證工作,規範和促進相關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啟動實施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在中藥、化學藥品、生物製品、醫療器械、化妝品等領域不斷創新,推出一大批藥品審評和監管新製度、新工具、新標準和新方法,為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撐。搭建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台,為 中小微企業提供個性化質量技術服務 244.5 萬家次,減免委托檢測業務費用 38.9 億元。

 

“十三五”期間,隨著市場監管體製改革的持續深化,各類創新資源加速整合,科技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成果水平不斷提升,市場監管科技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和市場監管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

 

(二)麵臨形勢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麵臨重塑,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焦點。隨著新興技術加速迭代,顛覆性技術創新觸發產業重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市場監管科技帶來了新契機。把握全球科技創新的前沿趨勢,進一步推進市場監管科技自立自強,要求應對國際單位製重新定義這一計量史上最為根本性的變革,在國際計量基準量子化、量值傳遞扁平化進程中走在世界科技前沿;要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製定,發揮標準在科技研發和產業協同中的紐帶和驅動作用,增強我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競爭力;要求強化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監管製度規則體係,加強質量基礎設施、信用監管、反壟斷、知識產權等方麵的國際合作交流, 維護產業公平競爭權益。

 

從國內看,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 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市場監管在 提升產業基礎水平、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保障和改善民 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等方麵,發揮著“守底線”和“拉高線”的重要作用,要求市場監管科技賦能,加強市場監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全麵加強知識產權保 護運用,助力改善市場環境和質量,推動技術創新突破與市場規 模效應有機結合,提高監管工具供給能力,堅守安全底線、夯實技術基礎、促進產業和產品質量提升,服務高質量發展。

 

從市場監管領域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對既有市場形態產生顛覆性影響,市場風險加劇,要求創新監管手段、豐富監管工具箱,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 區塊鏈等前沿新技術與市場監管業務加速融合,大力推進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加快提升適應超大規模複雜市場的監管效能,構建起流轉順暢、科學高效、執行有力的現代化市場監管體係,為優化營商環境、維護公平競爭、加快釋放市場創新潛力和活力提供重要保障。

 

麵對機遇與挑戰,市場監管科技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深層 次問題,主要體現在:對接國家科技創新體係的市場監管科技創

 

新體係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市場監管科研攻關能力總體仍然偏弱,部分重大關鍵技術和儀器裝備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麵臨“卡脖子”風險;市場監管與前沿新技術的融合程度仍然偏低,監管科學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市場監管技術機構偏少,科技創新基地建設處於起步階段,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尚處空白;頂尖科技創新人才不足, 人才梯隊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市場監管科技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高水平開放中的支撐作用亟需進一步發揮;有利於創新創造的良好環境氛圍仍有待優化完善,政策落實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強。“十四五”期間,市場監管科技必須強化係統思維,麵向國際、立足國內,圍繞市場監管現代化發展需求,統籌發展和安全,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瞄準短板和不足,謀劃好發展布局。

 

二、明確市場監管科技發展新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麵貫 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堅持係統觀念,統籌推進“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 四個全麵”戰略布局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 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強化“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理念,以科技賦能市場監管現代化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 動力,著力提升創新基礎能力、科研攻關能力與科技服務能力, 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加快構建市場監管科技創新體係,推進 市場監管科技自立自強,助力科技強國、質量強國建設,為全麵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需求牽引,服務大局。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實施要求,瞄 準現代化市場監管體係建設重點,明確市場監管科技創新主攻方 向,提升市場監管綜合效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按照國家科技體製改革總體要求,持 續深化市場監管科技體製機製改革,強化製度創新對科技創新的 帶動作用,增強市場監管科技創新動力,提高市場監管科技創新 水平。

 

強化統籌,優化布局。加強頂層設計,聚焦市場監管科技創 新體係建設,強化資源優化配置,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廣泛 調動各類企業參與,引導更多社會力量投入,推進市場監管係統 內外各類科技資源聯動發展。

 

瞄準國際,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持 續加大國際交流合作力度,不斷提升市場監管科技國際化水平, 為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市場監管科技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較為完善的市場監管科技創新體係基本建立, 市場監管戰略科技力量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不斷優化,科技創新支撐市場監管現代化成效顯著。

 

創新基礎更加牢固。爭取實現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零的突破”,國家科技創新基地達到 3—5 個。新建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 60 個以上、技術創新中心 20 個以上。建設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 10 個,新建國家質檢中心 30 個以上,建成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 50 個以上、國家標準驗證點 50 個以上, 新增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 10 個以上,總局科普基地達到 30 個。實施總局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加大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國際化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培養科技領軍人才 40 名、青年拔尖人才 60 名、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20 個。

 

科研攻關實現突破。完成一批市場監管全局性、前瞻性、方 向性的基礎理論與戰略研究成果,取得 30 個以上市場監管重大關鍵技術突破,培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成果 3 項以上,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課題)550 項以上。建立新一代國家量子計量基標準,量子計量與傳感技術取得重要進展;標準數字化技術取得重 大突破,研製一批具有引領性的自主技術標準;填補一批民生保 障與重要產業領域核心檢測技術及安全監管技術空白;研究形成 一批認證認可新技術、新方法;突破 N Q I協同創新和集成應用關鍵技術 50 項以上,N Q I一體化能力水平顯著提升、綜合效能充分顯現。

 

服務效能明顯提升。建設全國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逐步實現智慧監管。建設總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15 個以上,推動 100 項以上科技成果在市場綜合監管和安全監管重點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評價機製和服務體係,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健全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係,加強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和數據資源供給,強化針對中小微企業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建設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台 20 個以上, 服務中小微企業超過 500 萬家次,助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國際合作不斷深化。國際互認的校準與測量能力(C M C )保持全球前列,我國在國際計量比對方麵的貢獻率進一步提升,國際法製計量組織證書互認製度在中國的實施穩步推進。互利共贏的國際標準化合作夥伴關係更加密切,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關鍵技術指標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 85% 以上,我國標準製定透明度和國際化環境持續優化。提升檢驗檢測機構國際競爭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檢驗檢測知名品牌。完善認證國際合作互認體係,構建“一帶一路”質量認證合作機製,不斷提高“中國認證”的國際影響力。推進市場綜合監管、安全監管、質量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實質性國際科技合作,雙邊合作機製進一步深化,多邊合作取得新突破。

 

三、構建市場監管科技創新新體係

 

建設係統完備、運行高效的市場監管科技創新體係,必須圍 繞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係總體要求,聚焦守 住安全底線、加強質量提升、維護市場秩序麵臨的科技問題和關 鍵需求,強化市場監管戰略科技力量,推進資源布局協調、要素 流動順暢、製度環境優化,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市場監 管科技創新實踐載體、製度安排和環境保障。

 

(一)構建統籌協調的創新資源體係

 

明確創新資源在科技活動全流程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強化技 術機構科技攻堅能力,充分釋放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對創新資源 的集聚與輻射效應,加強人、財、物等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形 成市場監管各類創新要素深度融合、按需流動,係統內外互動協 調、優勢互補的科技創新發展新載體。

 

(二)構建創新引領的科研攻關體係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市場監管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市場綜合監管,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安全、 工業產品質量,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和 N Q I一體化建設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發力點,打造高水平市場監管體係建設的新引擎。

 

(三)構建高效集成的創新服務體係

 

堅持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並舉,以提升服務效能為核心,推進前沿新技術在市場監管科技服務中的深度應用,創新服務手段、 豐富服務模式、增強服務能力,加快推動市場監管智慧化發展, 形成市場監管各類科技服務主體高效協作、服務內容綜合集成的科技服務新形態。

 

(四)構建深度融合的創新開放體係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結合我國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 勢特色,以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為牽引,推動建立區域間市場 監管科技合作長效機製,擴大國內外以及我國區域之間多種形式 的市場監管科技合作與交流,構建市場監管科技創新國內外並行 驅動、科技資源跨區域高效流動的發展新局麵。

 

(五)構建富有活力的科研生態體係

 

持續深化科技體製機製改革,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為導向, 突出科技人才核心地位,優化科技政策供給,破解科技體製障礙  難題,塑造管理順暢、科學高效、保障有力的市場監管科技創新 發展新環境。

 

第二章強化市場監管戰略科技力量四、提升市場監管創新基礎能力

 

(一)加強技術機構建設,夯實市場監管科技創新主根基

 

  1. 發揮直屬技術機構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 究,加快監管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推動綜合技術集成應用;完善全係統科學研究網絡,優化研發布局,開展縱 向聯合攻關,帶動全係統市場監管技術機構整體發展。在時間頻 率、電學、質量、溫度等領域建立國際一流計量基準,提供麵向 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計量科技創新和測試 服務;加大標準化發展戰略、重點領域標準路線圖和標準體係研 究力度,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準技術組織;強化市場監 管檢驗檢測技術力量建設,提升市場監管技術機構在重點工業產 品質量風險評估、檢驗檢測、安全評價、突發事件處置等方麵的 技術保障能力;加強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科技協作平台建設,構 建集特種設備安全科學研究、標準開發、工程應用於一體的技術 支撐和服務體係;發揮認證認可技術機構在合格評定領域科技支 撐作用,不斷完善認證認可技術體係。

     

2.促進各級技術機構能力提升。支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根據 發展需要,加強技術機構資源的統籌規劃,保障科技人員隊伍穩 定和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推動技術機構可持續發展,提高市場競 爭力和綜合實力。支持各級技術機構結合區域產業特點和自身優 勢承擔或參與各類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建設,開展重大科技項目 研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鼓勵各級技術機構緊密對接當地產業 發展與市場監管需求,做專做優做強,創新合作方式,多渠道吸 引建設資金,增強科技服務能力。支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積極爭 取地方政府設立市場監管相關領域重點專項,以項目引導技術機構加強科研攻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3.加強國家質檢中心建設管理。科學規劃國家質檢中心發展 布局,按照國家質檢中心重點建設領域指南要求,在戰略性新興 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區域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以及新型基礎 設施建設等領域,重點規劃建設一批高水平國家質檢中心。爭取 地方政府支持,將國家質檢中心建設納入區域總體發展規劃。完 善國家質檢中心考核評價體係和動態調整機製。鼓勵組建技術聯 盟,搭建檢驗檢測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促進國家質檢中心之間的 資源共享與協同創新。

 

(二)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打造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策源地

 

  1. 加強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建設。圍繞市場監管重點領域和發展需求,有計劃、有重點地布局建設一批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通過總局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引導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大關鍵技術及相關公益性技術研究。建立重大科研攻關和應急項目直接委托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承擔機製。鼓勵省部共建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推動地方政府在政策、資金、場地等方麵加大支持力度。鼓勵圍繞行業發展和區域創新,組建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聯盟,發揮集群優勢,開展協同攻關,強化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重大科研創新,切實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在量子計量、創新疫苗及生物技術產品評價等領域優先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

     

2.加強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加大政策和項目支持, 統籌建設一批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開展引領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進行技術試驗、孵化、示範和推廣,充分發揮在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服務等方麵的作用。探索創新管理運行機製,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建立健全多元資金投入和利益分配體係,形成各方共同建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與產業集聚區對接合作,聯合有關產業創新聯盟、技術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等,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市場化和產業化。鼓勵多地方政府協同、多區域技術機構聯合共建國家市場監管技術創新中心,推進跨區域、跨領域、 跨學科的協同創新與融合發展。

 

3.加強市場監管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建設。建設一批市場 監管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加強科技資源管理與共享服務應用 技術研究,強化標準規範、科學數據、重大裝備與實驗材料等科 技資源的有機集成與應用。建立健全資源開放共享、知識產權保 護、資源安全保護等管理製度,完善科技資源存儲、管理和安全 所需基礎設施。擴大市場監管科技資源有效收集範圍,強化科技 資源開發應用與分析挖掘,提升科技資源使用效率。以用戶需求 為導向,探索精準化服務內容,創新便捷式服務方式,為科學研 究提供網絡化、社會化的市場監管科技資源共享服務。

 

(三)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壯大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生力軍

 

1.加強科技人才培養與引進。統籌分類實施科技人才培養計劃,鼓勵所在技術機構給予納入培養計劃人選項目經費支持。加大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做好科技專家人才選撥推薦工作。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平台,支持青年人才作為科研骨幹協助承 擔重大科研項目。支持市場監管技術機構與相關科研機構、高等 院校、科技型企業等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聯合培養模式。加大對市 場監管基層科技人才的培養力度,支持基層科技人才到總局直屬 技術機構學習鍛煉。實施分級分類精準培訓,大力開展專業技術 技能培訓,強化科技人才專業能力建設。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拓寬高層次科技人才引進渠道,在重點學科、重點領域引進一批 “高精尖缺”人才,加大科技人才引進保障力度。

2.加強科技人才評價與使用。深化科技人才評價製度改革, 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係。支持技術機構根據分類評價原則,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監管科技創新需求的人才評價模式。支持技術機構成立高層次科技人才評價專家組, 對擬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享受特殊薪酬待遇的高層次人才、享受職稱評審綠色通道的高層次人才進行評價。探索將高級職稱評審權限下放到符合條件的技術機構,發揮用人自主權和主觀能動性。支持技術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技人才定向激勵,充分利用國家相關支持政策,優化人才發現和使用機製。

 

五、提升市場監管科研攻關能力

 

(一)加強市場綜合監管技術研究,助力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圍繞市場綜合監管重點領域業務發展需求,以信用監管體係 建設為基礎,以實現智慧監管為目標,積極開展市場綜合監管基 礎理論研究,加大風險智能感知、精準評價、智能決策、電子數 據取證等關鍵技術、平台係統和裝備研發力度,強化監管工具創 新供給,實現市場綜合監管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有效提升市場綜合監管效能。

 

專欄 1市場綜合監管技術

 

  1. 登記注冊便民惠企服務與準入準營風險防控技術研究。研究麵向市場主體登記注冊全流程一體化服務,基於人工智能的在線業務辦理、輔助審核審批及決策支持,電子證照數字防偽、市場主體經營狀況常態監測分析等關鍵技術,提升政府服務質量,防範市場風險。

     

2.信用監管技術研究。研究市場主體全景信息畫像,企業信息歸集技術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基於大數據的市場主體跨域信用融合、承諾、應用和修複,企業信用、產品質量信用風險精準識別與智能監測預警等關鍵技術,支撐信用監管體係建設。

 

3.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監管技術研究。研究互聯網平台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智能監測與取證固證,互聯網平台經營者數據、算法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監測、風險識別和預警,數字經濟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甄別、算法監測等關鍵技術,提升精準監管水平。

 

4.價格監測監管技術研究。研究大宗商品、重要民生商品及特殊時期重點商品的價格監測、預警分析和識別鑒定技術,線上線下價格數據采集、傳輸和存儲技術,服務宏觀調控要求的價格異常波動監測預警、價格趨勢變化預測模型等,構建價格監測監管技術體係,提升價格監管技術支撐能力。

 

5.網絡交易監管技術研究。研究網絡交易監管大數據采集、檢索和分析,跨時空跨層級網絡市場監管數據互信共享及交換,違法交易信息的嵌入式偵測識別,違法交易風險評估,違法交易線索分層推送與核查處置等關鍵技術,實現網絡市場違法交易行為的全鏈條在線閉環監管。

 

6.廣告智慧監管技術研究。研究短視頻、直播等新業態廣告智能監測和證據可追溯, 融媒體廣告大數據采集、智能分析和融合,虛假違法廣告智能識別與取證固證等關鍵技術,實現廣告全方位數字化智能化監測。

 

7.消費投訴智慧監管技術研究。研究消費投訴大數據智能挖掘、可靠性評估和風險

 

(二)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技術研究,助力嚴守安全放心底線

 

1.加強保障食品安全的技術研究。開展食品安全風險因素挖 掘、監測預警與評估關鍵技術研究,以及食品安全追溯、食品安 全“綠色”檢測、快速檢測等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提升麵向重 大活動食品安全風險防控能力,搭建基於大數據的食品安全智慧 監管平台,實現食品安全從“事後監督”向“事前預防”突破, 為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2.加強保障藥品安全的技術研究。開展藥品監管科學研究, 重點圍繞中藥、生物製品、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新發突發傳染病和惡性腫瘤診斷治療產品以及化妝品等領域,開展質量控製及評價技術研究,研發一批監管新工具、新方法和新標準,不斷提升藥品、醫療器械和化妝品監管的能力和水平,支撐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3.加強保障特種設備安全的技術研究。聚焦高參數、高負荷 和危險化學品相關特種設備風險防控需求,加強特種設備安全保 障與治理基礎理論及體係研究,突破重要承壓設備安全風險智能防控、涉氫特種設備與油氣管道安全保障、大型遊樂設施與客運 索道健康管控、高參數電梯與起重機(群)智能運維、特種設備 事故精準追溯、快速評估與高效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推進特種 設備智慧監管和追溯體係相關技術及平台研發,有效提升我國特種設備安全保障與監管技術能力。

 

專欄 4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技術

 

  1. 特種設備安全保障與治理基礎理論及體係研究。針對特種設備安全保障的高端化、係統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等發展趨勢,重點研究特種設備失效控製、風險防控、健康管理、事故追溯與智慧監管等基礎理論,構建特種設備安全保障與治理技術體係。

     

2.重要承壓設備安全風險智能防控關鍵技術研究。圍繞大型成套裝置、超設計使用年限壓力容器、頻繁深度調峰電站鍋爐、裝運危化品的移動式壓力容器和氣瓶等高風險特種設備,研發損傷在線感知、壽命精準預測與評價、智能診斷與預警、主動安全防護等關鍵技術及係統。

 

3.涉氫特種設備與油氣管道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研究新型和高參數氫能“製儲輸用”相關壓力容器、純氫和摻氫壓力管道等安全保障關鍵技術;高鋼級油氣管道質量控製與評定、風險防控等綜合安全保障關鍵技術及裝備。

 

4.大型遊樂設施、客運索道和非公路用旅遊觀光車輛健康管控關鍵技術研究。麵向景區和主題樂園,研究高參數大型遊樂設施和複雜環境客運索道、非公路用旅遊觀光車輛失效與故障機理、關鍵部件與整機健康監測與預警、整機風險評估、遠程診斷與智能運維等關鍵技術及裝備。

 

5.高參數起重機(群)與電梯智能運維關鍵技術研究。研究高參數和長期服役起重機(群)安全狀態監測、健康評價、遠程診斷與預警技術及係統;基於大數據的智能運維,開展電梯關鍵零部件與控製係統可靠性、遠程監測安全性研究。

 

6.特種設備事故精準追溯與應急高效評估技術研究。針對麵向特種設備相關重特大事故還原科學調查與高效處置需求,重點攻克事故數字化反演重構、事故現場勘察、事故精準追溯、受損設備快速評估和高效事故應急處置等關鍵技術,研發實用性裝備。

 

7.特種設備智慧監管技術研究。麵向特種設備智慧監管和信用監管建設需求,重點研究特種設備數據綜合利用、智能監檢測和數字化質量評價、基於區塊鏈的智慧信用監管等關鍵技術;研發特種設備風險防控、質量事故追溯、宏觀風險評估與智慧監管平台。

 

4. 加強保障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的技術研究。圍繞工業品產能不斷提升、消費品多樣性日趨顯著、生產製造過程智能化等對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帶來的新挑戰,加強質量安全風險因子識別、評價和防控關鍵技術研究,研製快速、便攜、在線、原位、精準、智能檢測儀器裝備,全麵提升工業產品準入、生產、流通、消費 與處置等各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保障能力。

 

專欄 5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技術

 

  1. 工業產品質量安全評估、預警與控製技術研究。研究工業產品檢測與評估、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知識圖譜、缺陷識別與預防、傷害與失效機理分析、事故調查與處理、事故複現與場景重構、有毒有害物質慢性危害、召回信息傳播與追溯等全鏈條關鍵共性技術,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價技術和運行體係,建立智能化風險評估模型,實現工業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有效預防。

     

2.工業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技術研究。研究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協作機製、多維度質量安全大數據集成與融合技術,構建工業產品質量安全快速預警、指揮調度與決策模型,建立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基礎數據庫,建立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係。

 

3.工業產品人體健康影響評價技術研究。研究關係人體健康的工業產品中有害物質的檢測與評價技術,研究有害物質的存在物相、形態、遷移規律和限量要求,分析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建立風險監測和評估方法。

 

4.消費品安全檢測技術體係研究。研究消費品潛在未知危害因子、毒性、組件安全及真實屬性等質量安全要素的檢測技術,研發快速、智能在線檢監測技術及裝備。

 

5.新興、高值消費品品質鑒定與評價技術研究。研究助老助殘、智能兒童用品等新興消費品核心部件及整機的安全性、可靠性、匹配性和有效性測試及驗證技術,研發高值消費品的特征成分、本真結構及性能等品質鑒定技術。

 

6.棉花等纖維質量安全監測技術研究。研究棉花等纖維智能化、信息化檢驗方法與監測技術,適應綠色種植、機械化采收、現代紡織等新技術、新需求,構建棉花等纖維的多層次、全產業鏈標準體係,研製適應儀器化檢驗纖維標準樣品,提升棉花等纖維質量安全監管保障能力。

 

7.質量管理成熟度研究。研究新時期質量管理的發展變化趨勢,提出中國質量管理躍升總體方案。加強中小微企業、服務業等行業質量管理解決方案研究,推動全領域加強全麵質量管理。強化質量可靠性技術研究,大幅提升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產品的可靠性水平。

 

(三)加強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體係研究,助力提升質量競爭優勢

 

1.開展量子計量基標準和新型量傳關鍵技術攻關。緊抓國際 單位製常數化與計量基準量子化變革的重大機遇,開展量子計量基標準、量子傳感、芯片尺度計量等前沿技術研究,加強生命科 學與健康、綠色低碳、新型信息化、先進製造、新材料、空天海 洋等重點領域的計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 產權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計量儀器和標準器,提升計量支撐國家戰

略和重點領域發展的核心技術能力。

 

專欄 6計量

 

  1. 國際單位製演進與量子計量基標準研究。研究應對未來秒定義變革的鍶原子光鍾、鐿離子光鍾等時間頻率計量基準;研製以量子電流、熱力學溫度計、能量天平為代表的新一代電學、溫度、質量等計量量子基準;研究量子計量基標準用核心器件和零鏈條溯源計量關鍵技術;探索坎德拉等基本單位量子化複現的新途徑。

     

2.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研究特征生物分子多維度智能識別與表征精密計量技術;基於譜學的多參量化學測量溯源關鍵技術;重大疾病體外診斷試劑及性能評價量值溯源技術;新興生物功能性物質結構、分子診斷與細胞診療等的質量控製技術;生命救治與監護設備、放射醫學、營養與保健食品等生命健康領域關鍵計量技術及標準物質。

 

3.綠色低碳與節能環保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研究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計量基標準與計量技術,碳排放監測數據質量提升的關鍵計量技術,大氣、土壤、水等環境中汙染物精密測量技術、計量裝置及標準物質;完善各級碳計量服務體係,建立碳計量基準、計量標準和標準物質全覆蓋溯源體係,支持建立省市縣三級碳排放計量服務支撐體係,提升碳排放計量監測能力;研究光伏、風電、氫能等清潔能源發電、儲能及並網控製計量測試技術。

 

4.新型信息化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研究基於數字國際單位製(D -SI)的計量技術,突破新興的數字計量關鍵技術,構建基於可信時間戳的數字校準證書係統,推動計量數字化轉型;研究新型智能傳感器、多模態感知、新一代數字移動通信、智能網聯汽車等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關鍵計量測試技術。

 

5.先進製造與新材料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研究精密加工原級標準及核心部件參數、片上納米幾何量與電學參數等先進製造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工業機器人柔性計量測試技術;攻克微納尺度、多分量力與扭矩、光電信息、高能激光等核心計量技術;開展碳基新材料、新型顯示材料、高端稀土功能材料等材料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性能評價。

 

6.航空航天與海洋探測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研究空間導航定位、遠程精準時間傳遞、紅外遙感定標、航空器熱物理測量等航空航天領域關鍵計量技術;研究海洋水聲探測、水色遙感、海水物理參數和深海環境監測等海洋領域計量技術;研究核電輻射等核設施安全關鍵計量技術;攻克重力參數、空間輻射等關鍵計量技術與裝置研製。

 

7.新型量值傳遞技術研究與計量儀器研發。研究分布式係統和傳感器網絡計量技

 

2. 加快標準迭代升級和數字化轉型。強化重大技術標準研究前瞻布局,加強標準化基礎理論、原理和方法研究,開展標準數 字化技術、重點領域數字標準、重要產業鏈和供應鏈標準體係構 建及標準(含標準樣品)研究,推進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生態 文明與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標準研製應用,開展重點領域國際標準研究與合作,加快推進標準國際化。

 

專欄 7標準

 

  1. 標準化理論與基礎研究。研究適應數字化需求的標準化理論、原理與方法,開展標準化教育、團體標準化、企業標準化、標準驗證及評價方法研究,完善中國人體特征數據庫、術語數據庫、信息分類編碼資源庫、物品編碼與標識數據庫等標準化基礎數據資源,開展標準大數據建設研究與應用。

     

2.標準數字化研究。圍繞數字技術賦能新型數字化標準的研製、管理、交付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研究標準協同智能研製、標準及其可識別可執行可決策、標準數字化檢測認證等關鍵共性技術,研製標準數字化基礎通用標準和關鍵應用技術標準,構建標準數字化技術標準體係,研發標準數字化服務係統和軟件工具。

 

3.支撐產業發展的標準化研究。研製銜接產業鏈上下遊標準,構建關鍵原材料、關鍵零部件、關鍵生產工藝、供應鏈安全管理等標準體係;開展智能製造、電子商務、工業數據治理、貿易便利化等新興服務領域標準化研究,引導和促進平台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有序發展。

 

4.重點領域安全保障標準化研究。建立和完善食品、藥品、消費品、工業品、醫療器械、特種設備等領域安全指標、風險防控和智慧監管標準體係,加強應急物資和裝備、冷鏈設施設備、危險化學品技術標準及標準樣品研製,推進能源、礦山、道路交通、工程設計、建築等領域安全技術要求及風險防範技術標準研製工作,為保障公共安全提供標準技術支撐。

 

5.社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標準化研究。優化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數字政府、鄉村治理、適老設計、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麵標準體係,研製相關領域基礎通用、公益性標準;推進綠色產品、新能源、固體廢物處理、環境保護裝備、生態修複、碳達峰碳中和等關鍵技術標準及標準樣品研製,促進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

 

3.提升檢驗檢測智能化水平。圍繞檢驗檢測市場規模不斷擴 大、檢驗檢測技術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的發展趨勢,重點攻克快速 檢測、智能檢測、在線檢測、雲檢測等急需關鍵技術,研發常態 防範、高場景適應性和先進智能化技術及裝備,建立智能化檢測 平台,促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 科技與檢驗檢測的有機融合,有力提升市場監管檢驗檢測技術水平。

 

4.構建現代化認證認可技術體係。圍繞認證認可技術正在由小樣本抽樣向大數據分析、由單一屬性向多屬性係統評價、由定性評價向定量化評價、由傳統技術向智慧化、全生命周期技術發展的趨勢,開展認證認可智慧化技術研究,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 可持續發展、安全與應急保障等領域的認證認可技術研究,有序擴展覆蓋範圍,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全麵提升我國認證認可技術水平。

 

5.推進國家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能力水平提升。以提升我國N Q I多要素綜合應用的研究水平和服務能力為目標,發揮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等作用,開展 N Q I體係基礎理論和 N Q I數字化共性技術研究,在若幹重點領域和典型場景開展 N Q I協同創新與集成示範,形成一體化的 N Q I技術解決方案,在產業技術基礎、效能評價技術等方麵取得實質性突破,有效提升 N Q I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協同創新能力。

 

 

六、提升市場監管科技服務能力

 

(一)加強服務智慧監管的能力建設,支撐高效能治理

 

  1. 推進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建設。建設總局和省級市場監管部門兩級數據中心,形成統一的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體係,加快 健全市場監管信息化標準規範體係,匯聚相關市場監管全量業務 數據。加強市場監管數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開展數據挖掘分析 和運用,積極推動市場監管數據資源麵向基層開放,加大個性化 應用開發推廣力度,進一步實現市場監管數據有序共享,滿足市 場監管數據資源跨地區、跨層級互認互通需求。

     

2.推進市場監管數字化應用。以市場監管大數據中心為牽引,圍繞網絡交易監管、價格監管、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廣告監管、信用監管、食品藥品、工業產品、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 推進市場監管各類事項集成協同和閉環管理,加強數字化應用係統建設,打造業務智能輔助、風險監測評估、前瞻分析決策、應急指揮處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平台。鼓勵有條件地區逐步推進智慧監管中心建設,著力構建全國統一、地區靈活、交融互補、各具特色的數字化市場監管新格局。

 

3.深化市場監管數字化轉型。統籌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推動數字化理念與技術全麵融入市場監管各類業務,加快實現網絡通、數據通、業務通。充分挖掘和運用市場監管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探索打造具備態勢全麵感知、趨勢智能研判、資源統籌協調、行動人機協同等功能的智能化市場監管應用新模式。推進市場監管行業標準體係建設,促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實現“一標貫全國”的智慧監管目標。

 

(二)加強服務產業升級的能力建設,推動高端化發展

 

  1. 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躍升。麵 向傳統產業全生命周期,依托自主優勢形成一批“強鏈”市場監管科技成果,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瞄準製約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卡脖子”問題,加強市場監管關鍵技術適度超前布局,促進新興 產業健康發展。積極培育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促進計量測試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助推產業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推進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國家標準驗證點建設,同步部署技術研發、標準研製與產業推廣,加快健全覆蓋全產業鏈的標準體係,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探索建設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為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提供戰略性、儲備性技術支撐。

     

2.服務產業集群健康發展。重點圍繞新產業、新業態、新模 式集聚化發展需求,加快推進市場監管科技創新服務資源與重要 產業集群深度融合。鼓勵有條件的市場監管部門和技術機構,麵 向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屬地化市場監管科技服務機構。支持各 級市場監管技術機構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合作,建 立技術創新聯盟,共建一批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提供計量、標 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質量管理、知識產權、品牌培育等一 攬子服務,促進產業集群內企業產品和技術創新升級。

 

3.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加快構建形成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

 

服務平台網絡,推進市場監管科技服務便利化、普惠化,為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支持市場監管技術機構主動服務市場主體,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立首次受理牽頭技術機構負責製,為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和創新創業提供優質公共技術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市場監管技術機構結合企業個性化需求,積極提供定製化的市場監管技術解決方案。

 

(三)加強服務民生改善的能力建設,保障高品質生活

 

  1. 提升保障民生水平。麵向食品、藥品和消費品等關係人民健康的產品和服務,統籌生產源頭、流通渠道和消費終端全鏈條, 建立貫穿“監測、預警、溯源、鑒定、處理”全流程監管技術體係,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圍繞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質量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需求,加強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研製、新模式創建,創新豐富和綜合運用監管工具,以科技興安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推動消費品質升級。圍繞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等傳統領 域消費升級需求,加快推進相關標準迭代升級,倒逼消費品質量 提升。增強數據安全、數字貨幣等數字技術標準供給,加快形成 統一的數字市場準入和監管規則,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市場監管 科技支撐。鼓勵開展綠色有機、智能家電、物聯網產品、機器人 等高端品質認證,以及健康、教育、體育、金融、電商等領域服務認證,滿足消費多元化發展需求。

 

3.提高應急響應能力。強化政府引導與市場機製相結合,組織動員全係統科技力量,圍繞提高應對重大突發事件能力需求, 加強食品、藥品、特種設備、工業產品質量等重點領域安全應急響應技術研發和儲備。積極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等前沿新技術, 提升市場監管領域重大事故的預防預警、應急處置、應急救援、應急演練技術保障水平,提高對不確定影響因素的抵禦能力和發生突發事件時的快速恢複能力,優化完善應急保障體係。

 

(四)加強服務綠色低碳的能力建設,助推高效益循環

 

1.夯實碳達峰碳中和市場監管技術基礎。加快研究建立碳達峰碳中和計量體係,組建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 加強碳計量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研究,提升碳計量基礎能力, 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管理,健全碳達峰碳中和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係。完善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係,加快組建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增強碳排放、碳減排、碳清除和碳市場標準有效供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國際標準銜接。構建碳達峰碳中和認證認可體係,加大綠色低碳認證製度供給,完善綠色產品認證和標識體係,開展生態碳匯認證技術方案研究,建立通用與行業特性相結合的碳達峰碳中和認證規範。

 

2.服務重點行業和企業綠色轉型升級。圍繞鋼鐵、化工、有色 金屬、建材、煤炭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需求,加快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等節能標準更新迭代,推動淘汰落後產能與產業升級。  加強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重點領域計量技術研究,探索推動具備條件的行業領域由宏觀“碳核算”向精準“碳計量”轉變。完善鍋爐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監管體係,提升氫能相關特種設備安全保障能力。綜合運用產品、服務、管理體係等多種認證手段,引導產業、園區、企業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體係,搭建能耗與碳排放監測管控平台,推動相關行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綠色低碳相關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平台建設,為企業提供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一站式”綠色低碳技術谘詢服務。

 

(五)加強服務國際合作的能力建設,促進高水平開放

 

  1. 加強市場監管科技重點領域國際合作。落實雙多邊合作中 涉及市場監管領域的科技合作內容,通過聯合研發、技術交流、 共享資源、國際比對等多種方式深度開展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 技術示範和技術轉移合作。積極推進和實施關鍵參量國際計量比 對,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推動重大國際標準立項和編製,開展前沿 檢測新技術和國際通用認證方案研究合作。鼓勵市場監管技術機 構承擔各類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開展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活動, 積極參與重要國際規則和標準製定,擔任國際和區域組織重要職 務。探索共建聯合實驗室,引進和培養優秀團隊和人才,提升國 際影響力。

     

2.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支持聯合國內國外優勢力量,共同組建以開展市場監管科技合作、構建區域市場監管通用規則等 為主的區域市場監管科技合作組織,推動構建區域市場監管新秩 序。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需求,新建設一批國 家質檢中心、國家市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等,為共 建“一帶一路”提供市場監管科技支持。鼓勵圍繞國際產能和裝 備製造、對外貿易、節能環保、金融等領域,布局一批質量基礎 設施“一站式”服務平台,提高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 區的質量基礎設施技術服務體係和成果供給能力。

 

3.服務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以服務我國自由貿易區、自 由貿易試驗區與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需求為重點,加強技術性貿 易措施研究,提升計量、標準、檢測、認證等國際互認能力。積 極推進市場監管技術機構國際化技術服務能力建設,構建一批支 撐國際貿易競爭與合作科技信息化服務平台,進一步推動我國市 場監管與國際接軌。基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 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 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實施形成的先進市場監管科技服務成果, 在區域一體化範圍內大力推廣,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第三章優化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七、營造良好市場監管科技創新態

 

(一)創新科研管理組織機製

 

組建市場監管科技創新委員會,匯聚市場監管領域智力資源,為市場監管科技創新重大決策提供谘詢服務。創新市場監管重大科技項目組織模式,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期穩定支持, 在市場監管技術保障領域落實“揭榜掛帥”和“賽馬”製度,實現創新價值最大化。進一步擴大市場監管技術機構科研自主權, 探索實施與職能定位相適應的科研管理製度和突出創新導向的評價製度,加快形成基於績效、能力評價的支持機製。強化市場監管科技工作的法律政策保障,加強學風建設和科研誠信體係建設,  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科技創新氛圍。

 

(二)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製

 

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進一步明確成果轉化市場定價、收入管理、收益分配等方麵的主體責任及有關程序,建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管理機製。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機製, 將標準作為科研項目的重要產出,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探索市場監管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徑和新模式,認定一批總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推動一批市場監管重大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與推廣應用。支持市場監管係統科技人才以掛職、參與項目合作、兼職、在職創業等方式從事創新活動。落實國家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相關政策要求,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在獎勵和報酬上予以傾斜。鼓勵市場監管技術機構將技術開發、技術谘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納入科技成果轉化範疇。鼓勵市 場監管技術機構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部門或成立科技成果轉 化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正規化。

 

(三)完善科研激勵和獎勵機製

 

加強“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等高水平成果培育,開展“市場監管科研成果獎”“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中國專利獎”評選表彰活動。對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的創新團隊,鼓勵有關市場監管部門及技術機構給予配套的精神和物質獎勵。支持市場監管技術機構在人事聘用、績效考評、收入分配、教育培訓等方麵, 因地製宜建立激勵機製。鼓勵市場監管技術機構爭取增加績效工資總額有關政策支持,對高層次科技人才實行年薪製、協議工資製、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形式。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人、 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充分調動創新積極性。加大創新團隊和科技人才的宣傳力度,提升科技人才創新成就感、榮譽感。

 

(四)建立區域協同創新機製

 

圍繞加快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完善跨區域市場監管科技創新合作互助機製,進一步優化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空間布局。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實施,支持和鼓勵區域內市場監管科技資源相互融合和有效集成,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圍繞國家援藏援疆工作部署,從幫扶渠 道、幫扶方式、幫扶效果三方麵統籌推進,建立科技援助的長效 機製。加大對東北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技術機構支持力度,推動東 西部市場監管科技合作和幫扶結對,加強欠發達地區科技創新能 力建設。

 

(五)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

 

推廣應用《專利導航指南》係列國家標準,推動建立產業導航決策機製,助力創新主體培育布局高價值專利。加快推進知識產權運營平台建設,提供信息谘詢、交易、投融資、集成創新、查詢檢索等服務。在加快建設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平台的同時,加快推動完成國家知識產權大數據中心和國家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台立項建設工作,推動知識產權保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加大知識產權信息研究分析和傳播利用,提升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能力。推進知識產權行政執法體係建設,強化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地理標誌的統一認定和保護,強化地理標誌專用標誌使用監管,建設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加強商業秘密保護, 建設國家商業秘密保護示範基地。加強海外維權援助服務,健全重大涉外知識產權糾紛信息通報和應急機製,推進知識產權涉外風險防控體係建設。

 

(六)加強科學技術普及

 

圍繞市場監管需要和社會公眾科普需求,完善科普工作製度,健全科普工作機製,加強科普隊伍建設,整合係統科普資源, 形成上下聯動、統籌協調的市場監管科普工作體係。加強總局科普基地建設,建立市場監管特色科普信息平台,提高科普創作和傳播能力,形成一批市場監管優秀科普作品。以社會公眾關注的廣告監管、網絡交易監管、消費者權益保護、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標準化等內容為重點,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深入普及市場監管領域科技知識,廣泛宣傳市場監管科技成果,營造良好科技創新氛圍。

 

八、完善規劃配套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市場監管科技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於規劃實施全過程。全係統要把科技創新作為市場監管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總局成立規劃實施推進組織機構,建立各單位、各地方協同推進的規劃實施機製,製定實施方案,做好頂層設計和組織管理。各有關單位、各省級市場監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采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點任務落實。強化資源統籌合作, 廣泛動員各方力量,充分發揮各級市場監管技術機構、科研院所、 高校及企業、專家智庫等作用,共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二)健全投入機製

 

各級市場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財政、科技等部門的溝通 協調,持續推動財政資金加大對市場監管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強化對戰略性重大科技任務的財力保障。積極引導和拓展社會資 本、風險基金、擔保機構、成果轉化資金等多種渠道的投入,健 全以政府為主、社會多渠道相輔的投入機製。探索建立以科技項 目為紐帶、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係。鼓勵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將科 研經費按財政經費比例量化納入預算,對國家質檢中心、國家市 場監管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等平台建設項目給予財政經費 保障。

 

(三)加強實施評估

 

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建立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和信息共 享機製,及時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 規劃實施效果評估,總結好的經驗做法,把評估結果作為優化資 源配置、改進科技創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及時宣傳報道規劃 實施過程中的新進展新成效,調動全係統科技創新積極性,形成 規劃實施的強大合力。

 
 


  
網站地圖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77777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黄无码